护腕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护腕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甲子之后的朝鲜战争追思

发布时间:2020-07-13 17:17:48 阅读: 来源:护腕厂家

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向旭(前右)抚摸毛岸英雕像

10月的桧仓,青松揽翠,枫叶似火,漫山的芦花迎风而舞。

在这个金秋,在这连绵的峰峦间,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前往位于平壤以东近100公里的平安南道桧仓郡,祭奠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纪念日。60年前的这一天,志愿军首战告捷。在此后的战斗中,许多官兵永远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

整整一个甲子过去,中国人民对这些优秀儿女的思念从未褪色。

作为朝鲜规模较大的志愿军烈士陵园,桧仓烈士陵园由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1957年共同建成。这是毛岸英等134位志愿军烈士的长眠之地,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旧址所在地。

240级台阶,象征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240万志愿军将士。代表团成员们一步步拾级而上,一步步走进那段从未远去的历史。

14米高的志愿军红铜雕像矗立在人们眼前。花岗岩基座的正面,镌刻着一段朝文:“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下用鲜血凝成的朝中人民友谊万古长青!”

大多数中国人不曾谋面的雕像,却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形象。雕像的五官,由4名志愿军战士的脸部特征综合而成。他手握钢枪凝望远方,无畏的笑容绽放在眼眸深处。

11时许,中朝两国国歌在青山间奏响。肃立在这英雄的铜像下,中国军人抬臂、敬礼——这是军人的语言。

铜像身后,即是墓园。在毛岸英烈士的半身雕像前,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等代表团成员、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朝内阁保健相兼朝中友协委员长崔昌植等为烈士敬上来自中国的茅台酒。

那一定是陈年的酒了。一杯沁入土壤,香味立即飘满整个山林。载入史册的这些人就像这老酒,愈经岁月,愈成珍宝。

其他烈士的坟冢,列队般分为13行,整齐地排于墓园之内。这就是他们栖息了半个多世纪的家:灰白色的水泥筑成半圆的墓,两尺高的墓碑上刻有鲜红的名字。还有3座无名烈士墓,静静站在队伍后端。

60年前入朝参战时,一些行程匆匆的部队仅着单衣。他们用年轻的身体对抗严寒,用口径不一的步枪和几乎不具备作战能力的空中力量捍卫了新生共和国的安全。

每座墓碑下都有鲜花,那是朝鲜人民送给志愿军烈士的经年陪伴。

每座墓冢一侧,都有一棵从中国东北移植而来的黑松。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已然参天。

驻足,缓行,默然,还是默然,代表团成员们穿行于一座座坟茔间。

他们身后,走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是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团:12名老战士,平均年龄80岁。

“王英、李大海……”80岁的向旭在墓丛中寻找自己记忆里的名字。

1950年,向旭随39军入朝参战。1957年,他从桧仓回国,告别朝鲜千里江山,也告别了那些如雕像一样永远年轻的战友们。

这一别,就是53年。

“我终于来看你们了……”向旭泪湿襟衫。他轻抚座座墓碑,给每位烈士敬上一支从家乡带来的香烟。

“我们部队是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代表团成员、空降兵某师师长刘发庆大校说,烈士生前的连队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每晚点名:“黄继光!”全连官兵集体答:“到!”

根据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统计,仅是桧仓烈士陵园,至今约有200个中国代表团前往祭扫。近年来,不少人自发拜谒分布在朝鲜各地的志愿军陵墓,他们当中有曾经入朝参战的老战士,有烈士后代,也有渴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们。

以不同的方式,中国人民把英烈、把历史刻在了心中。(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姚西蒙 赵展)

姜堰订制工服

七台河订制工服

安阳制作职业装

新疆西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