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腕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护腕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保暖解表医学专家张克镇谈流感防治

发布时间:2021-01-09 01:44:07 阅读: 来源:护腕厂家

中新网北京新闻2月27日电 由于3月份季节上的“倒春寒”以及人口大量流动,流感疫情可能出现一个小高峰。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基因工程、纳米技术、3D打印、干细胞疗法、人工智能……各种先进技术让人感觉疾病本该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治疗,但为什么在常见的流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总院长、主任医师张克镇指出,流感肆虐,映射出严峻的医疗现状,以及患者和家属缺乏起码的健康知识。

为什么会感冒?保暖重要吗?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西医出身、但对中医领悟颇深的张克镇说,感冒并非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只是一种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感冒是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身体反应,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体现。

他分析道,“感”是感受,“冒”是冒犯。如果降温了,人还不注意保暖,就是对自然规律的冒犯,那么大自然肯定要来惩罚你,头疼、打喷嚏、嗓子疼……出现这些症状,真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吗?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每年在突然降温时,或供暖前和停暖后一段时间,都会有一大批人“感冒”。可见,感冒和温度等自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为什么天气降温会感冒?这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互动。通过什么来实现?通过人体皮肤的空间来实现。张克镇自问自答。

他说,正常情况下,人的皮肤有很多空间,放大1000倍看,像是很多空洞。这些皮肤的空洞的作用非常重要。人体内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热量通过皮肤的空间向外散发。当人体受寒时,皮肤会收缩,通过皮肤向外散热的渠道被阻断,人就会发烧。

现代科学实验能够证实,降温时,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会变成晶状凝胶状结构,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就被阻断了。当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被阻断以后,细胞的代谢、DNA的复制,会产生异常。另外,温度对酶的影响也很大,这更直接影响新陈代谢。

例如扁桃体肿大,西医用消炎药治疗就退烧了;但中医是把组织空间疏通开,用葛根汤、麻黄汤等解表。因为,在中医看来,所谓风寒束表,意味着颈部、肩部的间隙狭窄,神经和血管在里面穿行时,血液循环受到压迫后循环受阻,扁桃体就会肿大。解表后,肌肉对血管的压迫解除了,血液循环通畅了,扁桃体自然会消肿。

“别把感冒当成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别一提起感冒,就要抗病毒或者杀细菌。”张克镇指出,中医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到过“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与之相应还有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中医的解表法,如汗、吐、下法,都是从空间的视角来看待病症。

2006年,张克镇在专著《生命空间论》中提出新的医学模式:“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一旦把自然因素,例如温度变化,纳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视野,由气温等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就会自然而然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也就是从病因入手解决问题。

“不会治感冒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张克镇再次强调,治感冒有两个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一是考虑到影响人体的外部因素,如温度;二是考虑到每个人体质的差异。要明白人和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整体。

病毒和细菌真是敌人吗?

张克镇列举数据:人体大约由40-60万亿个正常细胞组成;同时,人体内存在着400-600万亿个细菌和病毒。也就是说,每个正常人的身体中,细菌和病毒的数量是正常细胞的十倍。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细菌和病毒,并非人类的“敌人”,而是存在于人体中的微生物,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克镇指出,即便是被认为能致病的外来细菌或病毒,也往往并非是导致疾病或死亡的唯一决定因素。疾病的传播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要素。光有作为传染源的致病微生物,后两个要素不成立,是不会导致疾病产生的。

历史上有不少类似案例。1892年,霍乱在德国流行,人们颇有谈虎色变之感。但是,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卫生学教授培顿科斐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实验,说明单凭霍乱弧菌是不会引发霍乱的论点。

培顿科斐把自己亲手培养的、每毫升至少含有10亿个霍乱弧菌的液体,面对学生喝进肚子里……大家都认为,教授肯定会很严重发病,并且会有生命危险。但结果却与想象相反:他安然无恙,没有染上霍乱的迹象。随后,在法国某研究所工作的俄国病理学家梅契尼柯夫,用同样方法,重复了培顿科斐的实验,也没有染上霍乱。

北京发生过的“非典”和无数次病毒肆虐,传播渠道大都是呼吸系统。在同一空间内,不同人被传染的可能性应该是均等的,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被传染?张克镇断言:这与人的个体差异有关。

他指出,一个好医生,应当把自然因素纳入到诊治和预防疾病的视野。此外,不能只关注所谓的细菌和病毒,还要关注不同人体质的差异。

“医生治病,一定不能忽略人,因为病是生在人身上的。只简单地关注病,忽略了病之外的因素,甚至治了病、忘了命,这是现代医学诊治体系中的严重缺陷。”张克镇说。

指标是一成不变的吗?

在张克镇看来,医学研究已经逐渐从组织器官到细胞,达到分子水平。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一个简单的肾脏;用纳米技术,可以把纳米机器人做得像一个细胞那样小;应用可穿戴设备,能24小时监测一些生命指征,了解生命规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达芬奇机器人等设备,已经可以用来给病人做手术,甚至通过互联网,可以跨国、跨地区实施手术……

然而数据显示,慢性病发病率在全球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也越来越多。这让人们看到一种矛盾:一方面,医学科技越来越发达;另一方面,疾病、要命的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再加上因病致贫,个人、社会、国家在医疗方面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不能用指标来一刀切,唯指标对人体健康进行调控,是非常危险的。”张克镇说,人在不同状态下,很多指标会发生变化。不能先确定一个正常值,超出这个正常值,哪怕是偶然的,也当成病态。举个简单例子,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肝肾脾胃机能会下降,代谢一定会变弱。这种情况下,某种指标升高些,或者变得所谓异常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把它当成病去治疗,很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把正常人变成病人,这是非常可怕的趋势”。

为什么有些简单的病越治越复杂?张克镇说,很多病例不是因为疾病本身复杂或严重,而是在不知道真正病因的情况下,采取自以为是的办法,比如杀细菌、抗病毒等。简单粗暴的诊治方法,有可能使本来健康的内脏受到损伤,乃至衰竭,甚至丧失生命。

“明白了真正的发病机理,搞清楚因果,诊治疾病就简单了。好医生一定是懂得寻根求源的医生。”张克镇说。流感,成了一面境子,它既映照出现代医学的缺陷,又折射着每个医生的诊疗水平;既昭示着健康的重要,也提醒人们要有医学常识。

当前正是民工返城高峰期,开学后,孩子们又聚在了一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小平2月27日表示,流感疫情肯定还会存在,但是,不可能发展成为像1914-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或其他几次流感大流行。

我的爱吃醋的爸爸

战胜自己

残疾人的故事

五彩斑斓的小野花